2018-04-20 07:29:41|已浏览:67219次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电视节目收视率也出乎意料地高,说明传承传统文化在民间也很有土壤。在此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书法进校园的时代价值?
写字如做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认为:写字和做人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提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不只是单纯地提笔落笔,它实际上是通过书写、通过笔墨纸砚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字和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方面面都存在有机的联系。
书法跟我们所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样,首先都是指向“道”,指向做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书法的育人作用还表现在哪方面?
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概括为:学习能力的奠基工程、行为习惯的养成工程、传统文化的启蒙工程。
小学书法教育放在语文课里,首先让孩子认字、写字,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具有美育功能。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它能启动、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其他智慧的生成,提升认知、思维、表达、审美和创新能力等。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郭振有先生认为:现在有些学生有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不良书写习惯。亟待改变的是不良的书写习惯:不专注、不耐心、不经心,随意涂写,字形失控,卷面不洁,作业质量不高。有的对写字抱一种无所谓态度。这种态度自然影响他做人、做事、做学问。我们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区的实践证明:写字好的无“差生”。因为学书法能让孩子变得专注、静心,一旦良好习惯养成,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能严肃认真,自控自律,快速高效。所以写字好的孩子更稳健一些,更儒雅一些,更善于思考。这对全面素质的养成,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必不可少
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袭来。《意见》也强调书法要进校园。那么,书法教育对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什么作用呢?
苏士澍:《意见》给我们很大的鼓舞,说明党中央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前,很多人认为书法教育就是写写字、体会一下就可以。在这种背景下,书法教育不但有它的现实意义,更有战略意义和长远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好好挖掘。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很多知识分子认为汉字落后,这在当时影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许多仁人志士在引领中华民族的文字向纵深发展。比如安子介先生在香港发明了“安子介汉字六位数计算机编码法”和“安子介写字机”,王选教授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从此汉字与现代科技相融,汉字落后论再没有了市场。但技术也是把双刃剑,在信息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书写汉字的能力却越来越差。我们说把民族的、特色的、优秀的东西传承下去,在我们的下一代中扎根,扎根的一个核心是什么?是汉字。从甲骨文到现在3000多年,汉字不管如何演变,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奇迹。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没法传承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汉字书写必不可少。
郭振有: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沃土上孕育的一朵奇葩。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失色很多。书法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艺术,也是进入传统文化的门径。要领会中华传统文化,进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要学习、研究书法。《意见》里面讲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和人文思想,我觉得跟书法非常一致。比如说“知常达变”,“常”就是恒久不变的思想、原则,“达变”就是不断发展变化,书法也是如此。比如“道法自然”,书法艺术就是肇于自然,“外师造化”;再比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等,也都是书法所追求的。还有“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和,即中庸、和谐,正是书法的核心要求。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中和。笔法、字法、章法都是让而不争,这就是中和。通过练书法,更能够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理念。同时,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字也是写不好的。传承发展书法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贯彻实施《意见》,书法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士澍:我曾经到北京的一所学校调研。学习完一篇课文,我让孩子们合起书本听写词语,结果写对的只有20%!这说明,书写能力在我们孩子身上已经明显退化、下降。我们大人也一样,常提笔忘字。如果照这样下去,我们就只会认字,然后就只认拼音,甚至连拼音也不认识了。美国一位政要提出,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那么美国人就可以不战而胜了。可见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在现代化的今天多么重要!
我还要强调的是,我们书法艺术非常科学。你看用毛笔,不但有横平竖直的动作,还有上下提按的动作,这有利于左右脑的同时开发。越写大字,孩子精力越集中;老人一写字,就入静。有的校长跟我说,课堂上孩子写字的15分钟左右最为安静。为什么?写字把他们左右脑全都占住了。精神集中了,学习等各方面也都上去了。练习书法,可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
郭振有:中国字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蕴非常深厚,其中包含着很多“文化密码”,只能靠手写才能感悟。如果你只用电脑、手机来输入,就把它的内涵、内蕴抽空了,它就变成了简单的表层的声音符号或文字躯壳,中国文化就会出现深度的蕴含的丧失。对中国字,我们应该有敬畏的态度。手写是认知、理解、品味中华文化的必需过程。汉字是有亲和力的,但只有手写才能体味到它的亲和力。
师资和教室问题解决了,书法教育才能落地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书法教育,2011年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颁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书法课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要求。2015年义务教育书法教学用书目录发布了11种《书法练习指导》的教材,这11套教材在社会上的反响很大,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在使用。目前不少学校没有按教育部要求开书法课,主要瓶颈是缺少书法教师。这11套教材也很便于自学。除了补充专职和兼职书法教师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好好培养语文老师,让他们除了教语文之外还能教好书法。
苏士澍:这几年中国书协、教育部一起做了一个“翰墨薪传工程”,对中小学书法师资进行培训。初中、高中,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书法教师。此外还要改进师范教育,以前就是中央美院培养书法老师,一年不过十几个,现在是200所大学都招,但都放在别的学科里头。随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推进,书法如果能上升为一类学科,不仅教学生怎么写字,还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德智体美育等结合起来了,和做人结合起来了。这样,学校今后就不是单纯进了1名书法教师,而是同时也能挑起德育、美育的担子,只能用这样综合的思路,才能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地方,书法课开始了,孩子们就直接用笔、墨在课桌上写。实际上,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一间书法教室,这体现的是书法文化的传承。桌子一米左右,笔墨纸砚摆在那儿,学生们在那里规规矩矩的,在这种环境下,他自然而然就有感觉了。仪式感在文化的传承上很重要。师资问题解决了,教室问题也解决了,书法课才能落地。
书法教育国家高度重视,但一线落实不是特别给力,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书法课程。
郭振有: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是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法定的,不允许不开,也不允许随便开。教育部规定,小学三到六年级每周有1节书法课,这是国家课程,国家教材。在初中和高中属于选修课,可以活动课程来实现。国家这么重视,只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认识上去了,开起来不难。有的学校校长带头学书法、教书法,老师人人学书法,每个语文老师都能上书法课。很多地方,包括我们实验区,每年搞书法节。这样,书法教育的氛围就浓厚了。
苏士澍:书法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写字,更要通过写字端正学生的坐姿、用笔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起对书法的兴趣。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就要热爱书法,这样给孩子们讲书法的时候才能做到生动活泼,而不是生搬硬套。教书法课首先乐在知字,最后才乐在写字。
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提出四个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书法老师也当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让中华民族每个孩子写好字,为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际,是学校和校外共同推进的方式,那么两方如何真正携起手来、共同克服难题,推动书法教育发展呢?中国书协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设想?
苏士澍:书法教育一定要创新,一定要和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打开IPAD或者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练书法,非常便捷。在这方面,未来还要加大投入,创新思维,深入发掘、开发我们的汉字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中华出版促进会开设了一个汉字体验馆,通过感字、知字、玩字、写字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对书法的兴趣。我们希望这样的培养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从小要练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中国书协参与的书法教师“国培计划”预计在未来5年内培养7000名书法教师,为书法教育全面铺开贡献力量。同时我们还准备举办一些展览,通过展览推动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