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油菜花!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8258436913

位置:油菜花 > 新闻资讯 > 读书 >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来源:油菜花

2020-10-16 20:57:56|已浏览:62048次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②。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③。
 
【注释】
 
①子:指万物,而前句的“始”、“母”则指“道”。
 
②勤:一说为“瘥”的借用字,疾病之意,这里作“勤劳”讲,有劳扰的意思。
 
③袭:通“习”。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本始,这个始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既然知道了万物的根本,也就认识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如果再谨守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也不会发生危险了。堵塞嗜欲的孔,关闭欲念的心门,就可以终身没有劳烦扰心的事。打开嗜欲的孔,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使你终身不可救治。能从细微处察见事理的叫作“明”,能够守住柔弱的叫作“强”。运用外在的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殃及其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延绵不绝的常“道”。
 
【解析】
 
这一章讲在立身处世中复归于大道的方法,并阐释了道为天下万物之母的道理。
 
先来看一下本章的开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而这个开始就是所谓的道。所以,我们可以把道比作生养万物的母亲,而把万物比作道的孩子。尽管世间任何一种事物都是道的“孩子”,但是它们各有差异,有好坏之分,这就好比同母的兄弟,既有孝敬双亲的,也有违背孝道的,而违背孝道的人必定会遭到谴责。在这里,老子以母子关系来比喻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目的在于希望我们要像孝敬父母一般遵循大道的德行,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了大道,也只有这样才能“没身不殆”。
 
我们再分析一下中间部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在《易经》的八卦里作“口”解;我们在这里解释为口耳鼻,泛指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关于“勤”字的意义,一般人当作“觐”解,“觐”是“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把自己的感觉器官口耳鼻全部都关闭起来,把自己的心门也封闭起来,一辈子不见任何人和事物了。老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
 
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提到过“五色”、“五味”和“五音”,并指出它们对人是有危害的,这种危害表现为可以直接导致人们目盲、耳聋、口爽。既然五色、五味、五音会危害人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极力追求它们呢?在老子看来,这是由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人生而具有私欲,有了私欲就要与别人争夺,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中多次申明人们应当克制欲望。而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让我们像死人那样不睁眼、不呼吸、不听声音,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日的在于告诉人们外界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因此,人们必须要遵守大道的德行,不要妄想和妄为老子在这里要人们堵塞五色、五味、五音进人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并非不吃、不看、小听,而是要堵塞诱惑人们灵魂堕落的通道。如果不堵塞满足欲望的通道,人们就会受到惩罚。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细微处觉察事物之理叫作明,能守持柔弱叫作强此句话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在本章的最后,老子又指引我们去追寻大道。任何人都知道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任何人也都希望投入母亲的怀抱,因此老子顺了我们的心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王弼《道德经注》
 
善始之,则善养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则可以为天下母矣。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无事永逸,故终身不勤也。不闭其原,而济其事,故虽终身不救。为治之功不在大,见大不明,见小乃明。守强不强,守柔乃强也。
 
善于开创、起头的道,也善于养育。所以天下的初始,道,也就可以做生养天下的母亲。母是主要的、根本的,子是次要的、非根本的。知道根本的了就能了解局限的、非根本的,而不能舍弃主要的、根本的去追逐次要的、非根本的。兑,事物将要由此出现、发生的开口;门,事物将会由这里向前发展。不受外物的影响,就没有事务让人劳累,所以安闲终生而不劳顿。不止住来源、解决根本而要处理问题,到死也没有起效。治理的功绩不在做了多大的事情,着眼宏观、明显的事是不够明智的,能够觉察细微的存在和变化才是透彻明白的。想要保持强大就难以强大,持守柔弱才是真的强大。
 
苏辙《老子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方无名,则物之所资始也。及其有名,则物之所资生也。故谓之始,又谓之母。其子则万物也。圣人体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其子,了然无不察也。虽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尝以物忘道,故终守其母也。
 
无名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名,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道是没有名字、无法言说的,是万物借由开始形成的力量。等到万物有了各自的名字,道又是万物借由发展、变化、繁衍的力量。所以叫做本始,又叫做母体。它的子孙就是天下万物。圣人体会了道再来了解万物,就像是通过母亲来了解儿子,一目了然,什么都看得清楚。虽然圣人的知识广泛,但是却不因为对万物的了解而忽视了道,所以一直持守道的根本。
 
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患忘道而徇物。目悦于色,耳悦于声,开其悦之之心,而以其事济之,是以终身而陷溺不能救。
 
夫圣人之所以终身不勤者,唯塞而闭之,未尝出而徇之也。悦之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将大而闭之,可谓明矣。趋其所悦而不顾,自以为强而非强也。唯见悦而知畏之者,可谓强矣。
 
天下万物都隐含道的规律,但是常出现忽视道而过分重视具体事物的弊病。愉悦于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开启了愉悦感官的心思,而要通过外物、通过有所作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到死都陷在错误中不能有改善。
 
圣人之所以一辈子都闲适,是因为他们只是完善自己的内在,不去虚妄地追逐外物。愉悦造成的危害,开始时候小,然后越来越大。知道小的危害会变成大的危害而去断绝它,可以说是明智的了。追逐能让人感觉愉悦的事物而不顾其他,自以为自己强大,其实并非那样。只有见到令人愉悦的东西而知道害怕的人,才是真正强大。
 
世人开其所悦,以身徇物,往而不反。圣人塞而闭之,非绝物也,以神应物,用其光而已,身不与也。夫耳之能听,目之能见,鼻之能臭,口之能尝,身之能触,心之能思,皆所谓光也。盖光与物接,物有去而明无损,是以应万变而不穷,殃不及于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袭而不绝矣。
 
世人追求能够愉悦感官的事物,让外物去左右自己,一去不回头。圣人闭塞自己的感官,并非与外物隔绝,而是以理智来处理事物,只是利用感官了解事物,并不将自己完全投入去获取、占有。耳朵的听觉,眼睛的视觉,鼻子的嗅觉,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心的思考能力,都是“光”。“光”与事物相接触,事物有离开、消失的时候,内心的清明却没有减损,所以能够应付万物的各种变化而没有穷尽,祸患从不临到他的头上。所以这种品质深远、永久,传承而不断绝。
  • 相关阅读